keywords
年代学分析、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
年代学分析01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相对年代相对年代是表示实物遗存或考古学文化在存续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即相对早晚关系。考古学中所谓分期就是对相对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概括和表述。相对年代的间标尺通常指的是实物遗存的演变周期,具有明显的层级性特征。实物遗存的演变周期可长可短,既可以指短时间内细微的阶段性变化,也可以指长时段的时代性变化等。一般来讲,演变周期越长,特征差异越明显,相对年代关系就越容易把握,可信度也就越高。汤姆森的“三期说”就是从长时段层面开启了相对年代研究的先河,而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等也都属于不同层级的相对年代范畴。
绝对年代绝对年代是用来表示实物遗存或考古学文化存续的具体时间通常以年为单位,并有具体的年代数值。绝对年代的表示方式,中国古代习用帝王纪年、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和大事纪年等。现代以来,公元纪年成为全球通用的纪年方式。由于原理性、埋藏性和标本性的误差,考古学尤其是史前考古学的绝对纪年一般并不能精准到具体年份,而多以百年、千年或万年等为单位来表示,有时也用具体时间范围来表示。
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关系相对年代关系不但可以揭示文化和社会发展演变的阶段和过程,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其阶段性特征、原因及其意义,相对年代具有更广泛复杂的内涵和意义,考古学需要优先解决的是相对年代分析。但相对年代只能表示早晚关系,没有绝对年代的数据,无法确定相对年代的时间周期。
绝对年代作为具体的年代素质对其准确性的追求始终是考古学的重要任务,绝对年代数据的积累可以使考古学年代研究趋于完善,但是绝对年代并不能完全取代相对年代,且绝对年代几乎无法做到绝对精确。
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从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内涵和意义来看,两者在年代学的构建上具有互补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02测年方法及其应用碳14断代法及AMS技术碳14断代法,又称放射性碳素测年法,就是利用放射性碳素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测量的技术方法。年由美国的威拉德·利比创立,已成为考古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测年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地绝对年表的建立。
树轮年代学树轮年代学又称为树木年轮学、树论学,是一门研究树木木质部年生长层和利用年生长层来定年的方法。在20世纪初由美国天文学家安德鲁·道格拉斯开始研究并创立发展起来。
树轮年代学就是根据树木每年年轮的技术,然后确定年轮的年代。树轮年代法是以寿命长的数目为基础,与过去砍伐的同种树木年龄相连接,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序列,这就建立了一个气候区的树轮纪年主系列表。这个主系列表建成后就可以用于考古断代。
目前大多数的碳14测年实验室都同时公布碳14测年结果的树轮矫正年龄,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更接近实际年龄的数据。
树轮年代学也有其局限性:它只能适用于四季分明,树木年轮明显的气候区;必须相同树种间进行对比,并且要求已经建立起该树种的年代主序列等。
古地磁法地磁场的方向和强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情况下粘土中都含有少量的磁性矿物,在经历℃以上高温烘烤后,在冷却时会被地磁场感应,产生与地磁方向相同的永久磁化,其强度与当时的地磁场强度成正比,称为热剩磁性,而被烘烤粘土的热剩磁性记录了古地磁变化的相关信息。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行相关遗存的年代测定。古地磁断代包括考古地磁断代和地层沉积磁性断代。
考古地磁断代通过某些古物的热剩磁性进行断代,主要用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炉、灶、砖、瓦、陶瓷的年代测定。
地层沉积磁性断代是利用地层沉积磁性与地磁极性同步的现象进行地层断代的技术,一般用于古人类遗址的断代。
目前研究第四季地址和确定古人类遗址的年代,建立数百万年以来的地层年表,古地磁法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热释光测年法晶体在接受高能辐射照射后,会产生自由电子,这些电子会被晶体积攒起来,在加热过程中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晶体中的电子归零,而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样品释光强度来获取其被加热的年代,这种方法称作“热释光测年法”,其测年范围是年~万年。
从测年的原理上来说,这个方法可以测量具有晶体结构并且被烧制过的样品。热释光测年法可与碳14法互相补充。
03考古遗存的年代分析绝对年代的分析在考古学和自然科学测量技术兴起之前的漫长时间里人们对历史遗存的断代主要依靠历史文献法来进行。判断年代的证据有内证和外证之分。所谓内证指的是建筑、碑碣、墓志、简牍和各类器物上留有的纪年铭文等,这些是断定绝对年代的可靠证据。所谓外证,是根据文献记载或口耳传说来判断文化遗存的年代。
另外即使是各种自然科学测量得出的绝对年代,也要经过分析才能使用。
高精度系列样品法指的是选取时间连续、前后有序、互有间隔、具有测年意义的系列含碳样品,在高精度测年基础上,通过数据的曲线拟合,使矫正后的日历年代误差缩小。系列样品法的采用使绝对年代的误差范围越来越小,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测年标本的提取、测试和数据分析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研究整体,随着样品提取和测试技术的不断进步,绝对年代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会在考古年代学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考古地层学和相对年代分析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作为考古学判定判定相对年代的两种主要方法,运用中要相互结合,才能构建起文化遗存的时空框架和发展谱系,从而为其他各类研究奠定基础。
考古地层学主要是根据土质、土色、包含物等情况判断不同堆积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包括先后关系和共时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先后关系在同一地点直接的先后关系有叠压关系和打破关系两种情况。叠压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堆积相互重叠。叠压关系又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
人类建筑,房屋埋葬死者等日常活动总是伴随着或多或少的挖土行为,这些活动会使原有的堆积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堆积的形成过程来看,晚期堆积往往破坏了早期堆积,这样就形成了文化堆积之间的打破关系。和叠压关系一样,打破关系只能提供一组相对的早晚关系。
共时关系共时关系是指考古遗存中遗迹之间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共存。在考古学研究中,共时关系和先后关系同等重要,分析考古遗存的年代时,只有充分考虑共时关系问题,才能把各种考古遗存的分析放在所需要的时间尺度内讨论。共时与否是考察一定时间段内人类活动是否存在联系的基本前提,这在以空间、功能、社会关系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聚落考古中显得尤为重要。
从时间角度来讲,文化遗存都经过了形成、使用和废弃的过程,而共存于同一个活动地面上的遗迹,它们在时间关系上也有三种可能性。
绝对共时:不同的遗迹同时形成并同时废弃。
相对共时:一地之间在一个相对宽泛的时间内具有并存关系。
属于不同时期:尽管是同一活动地面上的遗迹,但由于年代互不衔接而分属于不同的文化或文化期别,不属于同时并存的聚落遗存。
同一活动地面上的遗迹是否具有共时关系,首先需要分析其层位关系,其次还需要考察遗迹之间的布局技术和工艺水平,以及对所包含的文化遗物进行类型学分析等。
年代分析的几个问题①文化层的厚度和形成时间长短
考古实践证明,文化层的厚度和形成时间长短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文化层的形成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文化层的堆积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另外自然界缓慢的风成和水成堆积与人类活动或废弃物掺杂在一起,也会形成文化层;另一种是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在短时间内一次性形成新文化层。
文化层的形成比较复杂,短期一次形成和较长时期逐渐形成的现象都是存在的,至于具体属于哪一种,还需要对其土质、土色、结构和包含物等情况做详细分析,也可以结合土壤微形态等分析方法来确定。
②遗迹本身有形成、使用和废弃三个年代
人类活动形成的遗迹理论上都有形成、使用和废弃三个年代,不同种类和功能的遗迹,这三个年代延续的时间长短会有很大的差别。遗迹的形成年代指的是从建造到开始使用为止;遗迹的使用年代指的是从开始使用到废弃不用为止,不同性质遗迹的使用年代也不同;遗迹的废弃年代指的是从废弃不用到遗迹被填满为止,这个过程可长可短。
一般说来,在考古发掘中清理出来的遗迹,大都是该遗迹废弃以后的形态。
③层位关系和年代序列
田野考古中的地层关系也称为层位关系,指的是堆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堆积单位并不仅仅是文化层本身,它还包括文化层以外的各种遗迹。如房屋、墓葬、灰坑、窖穴、陶窑、水井等。另外有的遗址内部又可以划分为建造、使用和废弃堆积等,可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小文化层。
利用层位关系可以确定文化层之间、文化层与遗迹之间、遗迹之间、遗迹内部各堆积层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
考古类型学考古类型学又称为标型学、器物形态学,它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考古遗存的形态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考古类型学就是通过分门别类地对遗迹和遗物的形态进行排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纵向演变和横向联系,以探求其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的方法。
01类型学的基本内容类型学方法可以帮助回答考古遗存的具体年代关系和更广时空范围内文化遗存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也可以帮助建立起没有文字记载时期文化的时空框架和发展谱系。
考古类型学的产生和发展考古类型学是对古代实物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和分析的方法,最初是受到生物分类学的启发而产生。类型学的集大成者是瑞典考古学家蒙特柳斯。蒙特柳斯参照考古发掘的地层关系,对北欧和南欧地区的青铜器、陶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排比,找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判明了它们的年代关系。年从方法论的高度,他们讨论了类型学的原理和运用实例。
中国的类型学研究出现于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围绕着建立各区域考古学文化的编年,类型学方法得到了系统而深入的讨论,对建立和完善中国古代文化的年代序列和发展谱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分类进而研究遗存形态的变化过程,在对考古遗存的整理、分析和研究中,分类和类型学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使用类型学方法进行分类和发展过程研究时,要在以下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
类型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属于同一类别。
“同一类别”指的是在质地、用途、外在形态上的相同或相似,一般情况下,属于同一类别才具有分类、排比和讨论形态演化的基础。当然研究对象的范围大小是受一定时空条件限制的,类型学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来确定可操作、合理的研究对象范围。
同一类别遗存的形态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序列。
人类创造的文化遗存都是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发展的各种变化总会或多或少的引起遗存形态上的变化。通过考古学类型学方法的分类对比,能够揭示出其形态发展变化的逻辑序列。
类型学分析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不完全依靠层位关系的情况下,也可以考察遗存形态的发展过程和序列等问题。比较常见的方法有桥联法和横联法。
桥联法:如果从未关系确定了某类遗存发展序列中的两个或更多节点,可以将一些过渡环节排列在这两点之间或之前、之后。
横联法:对发现与不同遗址或同一遗址不同位置的遗存,可以用横联法确定它们的共时关系。
类型学分析应从层位关系入手,最终要经过层位关系的检验。
考古遗存大都存在于一定的层位关系之中,根据层位关系,可以判断遗存的先后关系和共时关系。进行类型学分析的时候,需要对以下三个问题加以注意。
每件遗物都有制作,使用和废弃三个年代。
不同类别的堆积单位在类型学分析中是有差别的。科学发掘的遗物都归属于一定的堆积单位,同一单位内所有遗物之间的共时程度越高,进行类型学分析的可靠性就越大。
类型学分析应从层位关系入手,并需多处层位关系的验证。
02类型学和考古分期采用类型学方法对典型考古遗存进行分析,总结其变化规律,找出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逻辑序列,再延伸到器物组合和器物群的整体,从中归纳出阶段性的变化,根据这些阶段性变化的速率和等级,就可以进行遗址和文化的分期。分期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具有可靠分析和年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文化的发展过程、内外交流、社会关系等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
器物和器物组合的分期器物和器物组合的分期是进行遗迹分期、遗址分期和考古学文化分期的基础,遗物的分期需要按照一定的工作步骤来进行。
确定出土遗物的共存关系
一群物品可以在多条发展序列中相互印证,其年代分析的可靠程度会大大提高。
地层单位的分组和排序
选择典型器物或装饰纹样
在遗址发掘出土的数量和器类众多的器物及残片中,不同的类别在类型学分析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有区别的。需要选择一些重要的代表性器型或装饰纹样等进行分析排比,这类器物多称为典型器物或纹样。
典型器物的型式划分
首先从一种器物的观察入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平行发展的并列关系。二是传承发展的先后关系。其次,对典型器物中的其他器类分别做出型式的划分,结合之前地层单位的分组与排序等情况,对不同器物形态演化过程中的一些矛盾进行调整,完成对器物组合的类型学分析。
期、段的划分
在对典型器物型式划分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多种器物形态的发展变化。划分七比的时间单位是长是短决定于遗存的实际发展过程和研究目的。在实际研究中,一般把年代跨度较小的时间段称为“段”,继而把若干段合并为一“期”,将若干期综合为一个大期或发展阶段。对一种典型器物或装饰纹样和器物组合的分析是类型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居址和墓葬的分期居址和墓葬是最为常见的遗迹现象,也是分期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们分期的原理和方法大致是相同的,都要以出土器物的类型学研究作为基础。
居址的分期
居址的堆积单位往往数量庞大,叠压打破关系十分复杂,分析工作难度较大。
首先是选择典型遗迹单位。要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包含有较丰富的出土遗物;二是出土遗物的共时性强;三是层位关系明确。
其次是对典型遗迹单位的出土器物进行排队。在分析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器物变化的复杂性,因为器物变化速度和幅度的不平衡性,所以需要格外重视器物的共存关系,注意器物组合和器物群的整体变化。
最后是进行居址的分期。对选定的遗迹单位进行分组,并按层位关系排序。根据各组之间的变化幅度进行期、段的划分,并归纳和概括每一期、段的基本特征,完成对居址的分期工作。
墓葬的分期
因为墓葬多埋于地下,一般情况下保存相对完好,并且随葬品多是当时使用或新制作的器物,共存关系的同时性较强,因此墓葬的分期相对简单。
对墓葬随葬器物进行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
地层关系分组法
首先从具有叠压打破关系的墓葬入手,在相互比较的基础上对墓葬进行分组,并按层位关系排出先后顺序;其次将其他墓葬归到相近的某一组序列中,将全部可以比较的墓葬排成一个完整的序列;最后根据随葬器物形态和器物组合的变化幅度,通盘考虑分期问题。
典型器物法
首先选择一些数量多、形式特征明显、变化速率快的典型器物。其次,分析比较其中一种器物,其形制特征的差异总结出演化的轨道,再根据层位关系等确定这一演化轨道的先后顺序。再次依照层位关系和器物的共存关系等对排出的器物发展序列进行检验核对。最后按照器物组合和器物群的整体发展情况,适当的进行期、段的划分,随葬器物的区别也就决定了每座墓葬的区别。
类型和考古学文化的分期遗址的分期是类型或考古学文化分期的基础,而类型或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又是对同一文化不同遗址分期结论的归纳和概括。
对于类型的分析研究通常是从单个典型移植入手,将若干个典型移植的分期成果用类型学方法比较后串联起来,并加以归纳和概括,就得出了一个类型的分期。在区域类型分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综合就可以做出考古学文化的分期。目前对于缺少文字记载的新时期时代,在中国主要的文化区域内,通过考古类型学的分析方法,大致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文化分期和年代序列。
03文化因素分析方法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在中国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80年代后,随着对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归纳和讨论,这种方法在古学文化的相关研究中逐渐普及开来。
文化因素分析主要是采用分组的方法来全面分析一个文化类型的文化因素构成,区分出自身因素和外来因素,进而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在确定考古遗存的文化性质和研究区域间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首先分析对象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分析要从一个单位内部文化内涵的构成分析开始,根据其来源、性质和内容的差别而加以划分。
其次,分析单位文化因素的构成。从来源和性质方面考虑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自身文化因素。可以分为两小类:一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即来自同一谱系的先行文化;二是在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因素。另一类是外来文化因素。也可以分成两小类:一是从分布区域以外的直接传播来的因素;二是受到域外文化的影响而间接产生的因素.
再次,文化因素分析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最后,文化因素分析应当与文化分析结合起来。应该从文化发展的动态上加以把握,与考古遗存的分析结合。没有引入时间的观念,在分期的基础上开展这一工作,才能对构成文化的各种不同要素做出正确的分析。
文化因素分析的条件首先,拟分析单位的资料应相对较为丰富,并且对这些资料及其所属文化、类型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以及它们的先行文化的文化内涵和特征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其次,对周围地区同时期文化应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再次,对周围地区同期文化的先行文化以及周围地区同期文化的外围地区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采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探讨文化联系和传播时,既有直接相连区域之间的传播和影响,也有区域不相邻或不同期文化之间的传播和影响。
因此在进行文化因素分析时,必须开展全方位的分析,比较和研究,才能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
文化因素分析的作用和意义确定考古遗存的文化性质。
梳理考古学文化的源流。
划分地方类型和探讨文化的中心区问题。
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融合和人口迁徙。
探讨考古学文化在各大区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古学文化01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考古学文化的提出20世纪初,具有文化类型含义的阶段观念开始被用于考古学研究。年,著名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开始采用考古学文化的概念来研究欧洲史前文化。年出版的《史前的多瑙河》中柴尔德对考古学文化的定义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从而迅速推广和普及了考古学文化的概念。
与表示时代的期相比,考古学文化是一个具有时间、空间和考古遗存群体特征的三位一体的基本单位,当时将其与族的社会单位联系在了一起,这样就赋予了其社会历史的含义。因此,考古学文化的提出和迅速普及是考古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目前学术界对于考古文化的概念: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考古学文化的形成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人群和文化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所以不仅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即使相同的环境条件也会产生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条件:必须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系列特征,伴出一系列有特征的器物,而这些具有一定特征的器物不止一次共存出现;具有同样特征的遗址不止一处;人们对这一有共同特征文化的内容有了相当充分的了解。
命名方法:第一种是以首次发现某种考古学文化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来命名;第二种是以典型文化特征来命名;第三种是以时代朝代或国家古族的名称来命名。
02文化的层次结构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对考古学文化需要做到不同层次的研究。一般说来,考古学文化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和层次。文化之内可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而类型之下还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小区。文化区就是比考古学文化高一个层次的研究单位。
关于类型类型概念的使用主要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主要表示因时间早晚而造成的差别。这种意义的划分在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较早阶段使用较多。二是反映地域性差异,即在考古学文化内部因分布的地域不同而形成的区域性特征,这种情况又多称为地方类型。
在考古学文化内划分地方类型主要依据以下方面:
文化内涵上的地域性差异,即各个区域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自身特色。
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自然地理位置的相对独立性,各自成为小的地理单元。
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产生的新的文化因素。
古史传说中古国或古国群的分布。
在划分类型的方法上,又有两种不同的做法:
一是把一支考古学文化按上述因素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区域,每一个区域即为一个地方类型;二是先对考古学文化进行纵向分析,然后再按期划分横向的地方类型。
关于文化区与考古学文化内部有层次一样,在考古学文化之上也存在不同的级别和层次。
考古学文化之上是文化区或文化圈。一般来说文化区的规模并不一致,而且有大有小,每一个文化区的范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文化区的变化过程中,有时可能是有几支考古学文化逐渐地融合为一支考古学文化;也有可能是一支考古学文化,随着社会*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口增殖裂变为两支甚至几支古学文化。
文化区和地方类型一样,都是基于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一个综合一个分解,代表着研究的两个方向。
文化区之间的关系也有亲疏之别。
03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区系类型的提出对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作出分区和分期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苏秉琦把对仰韶文化进行的分区研究扩大到整个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提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以准确地认识、划分和归纳考古学文化和类型为基础的。区是表示横的关系,是空间分布的“块块”。系是纵的关系,是时间的垂直关系“条条”;类型是分支,所以整体又可以称为“条块”说。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它们的划分是经过反复地比较和研究才逐步获得的。
区系类型的划分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是指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纵横两个方面的关系,即文化的空间分布和在时间上的延续及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
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各个区域内在的基本文化特征和文化发展的源流关系,产生不同的文化特征的基本原因则是地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
文化内的区域性差异,表现为各自存在数量不一的分支,也就是类型。
文化区之间和区内的分支之间在空间分界上都存在不甚清晰的连接地带,主要是因为受整体的人文环境影响及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渗透交流和影响所致。
考古学文化的纵横关系比较清楚、分布区域比较明确、内在联系比较密切的目前有五个区:以*河中游为主的中原地区、以*淮下游为主的海岱地区、以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为主的环太湖地区、以长江中游为主的江汉地区和以燕山南北、辽河上下为主要分布区的燕辽地区。
区系类型被许多人称为考古学理论。区系类型的提出推动了考古学基础研究快速发展,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内,使得*河、长江流域等主要地区新时期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谱系和年代序列逐渐完善起来,为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