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病因辩证
辩六淫证候:风淫证
临床表现—辩证依据:
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外感表证等);
或突起风团、瘙痒;
或肌肤麻木;
或肢体关节游走疼痛;
或面脸浮肿。
(风邪致病特点:)
(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发病急剧,变化无常)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
外风证与内风证的区别:
风淫证:主要是感受外界风邪所致,证候表现如上。
内风证:由于机体内部病理变化,如热盛、阳亢、阴虚、血虚等,导致出现风性“动摇”特点:眩、麻、抽、颤等证候,又称“动风”。
寒淫证
临床表现:伤寒-中寒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
或手足厥冷,局部拘急冷痛;
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寒邪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而主痛)
(寒性收引)
辩证依据: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症状为主要表现。
本证属实寒证,与机体阳气亏虚所形成的虚寒证有所不同,主要根据是否感受寒邪、发病以及病势的新旧缓急、病体的强弱等方面进行鉴别。
暑淫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舌红苔白或*。——伤暑,暑性炎热升散,耗气伤津。
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甚至昏迷、惊厥抽搐;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中暑,暑闭心神,引动肝风。
(暑邪致病的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升散)
(暑性炎热,易伤津耗气)
(暑多挟湿)
辩证依据:夏月有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口渴、汗出、疲乏、尿*。
湿淫证
临床表现:
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大便稀溏,小便浑浊;女性带下量多。
面色诲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湿邪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失调
皮肤湿疹、瘙痒,或局部渗漏湿液。——湿郁于肤表,阻滞经气
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肢体关节、肌肉酸痛。——湿阻气机,清阳不展。
(湿邪致病特点:)
(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辩证依据:起病较缓而缠绵,困重、酸楚、痞闷、腻浊、脉濡缓或细。
燥淫证
外界气候干燥,耗伤津液,以皮肤、口鼻、咽喉干燥等为主要表现。
皮肤干燥甚至皴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粘难咯,小便短*,脉象偏浮等。
(燥邪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火淫证
外感火热邪*,阳热内盛,以发热、口渴、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舌红苔*而干、脉数或洪等为主要表现。
辩证依据:发热、口渴、便秘、尿*、舌红或绛、苔*干、脉数有力,新病突起,病势较剧。
(火邪致病特点:)
(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
(火热性炎上,易扰心神)
(火热邪易生风、动血热邪)
(火邪易致疮痈)
阴虚证虽与火热证同属热证范畴,但本质上有虚实的不同。
火热证以阳热之邪有余,发热较甚,病势较急,脉洪滑数有力。
阴虚发热的热势低,本质是阴阳平衡的失调,阴液的亏虚。
情志辩证:七情内伤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关系如同六气与六淫的关系。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怒则其上: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
喜则气缓: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心神失常
悲则气消:过度悲伤伤肺,导致肺失宣发肃降以及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二便失禁,滑精阳痿等。
惊则气乱:猝然受惊伤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
思则气结: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