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取得巨大进展,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宽径动脉瘤而言,单纯栓塞或球囊辅助栓塞仍存在巨大挑战。尤其是当单一支架不能有效保证载瘤动脉和动脉瘤旁分支血管通畅时,往往需采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Y-stent-assistedcoiling,YSAC)技术。目前,该技术最大的问题是:其由于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可能增加破裂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出血的风险,甚至增加此类患者接受如脑室外引流及去骨瓣减压术时术中及术后出血的风险。这一技术对于破裂动脉瘤患者究竟是否安全,目前尚缺乏相关病例报道。针对这一问题,土耳其研究者总结了其中心30例急性期破裂宽颈分叉部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YSAC技术治疗的即刻和中期影像及临床随访结果,并对患者预后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发表在年内3月的INR杂志上。
研究方法作者回顾性分析了该中心年4月至年10月采用YSAC技术治疗的30例破裂急性期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动脉瘤栓塞等级、手术和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结局加以分析总结。研究结果共30例患者成功接受了YSAC手术,3例患者手术失败,手术失败率为9.1%。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闭塞患者占70%,瘤颈残留患者占26.6%,部分闭塞患者占3.3%。共21例患者接受了造影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9个月,结果显示患者动脉瘤完全闭塞、瘤颈残留、和部份闭塞比率分别为71.4%,14.3%和14.3%。其中5例发生了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4例发生了术中脑梗死事件,2例为症状性脑梗死。围手术期,2例患者出现无症状性脑出血。患者出院时评分显示,17例患者(56.6%)临床状态良好,6例患者(20%)存在严重神经功能缺失,7例患者(23.3%)死亡。最终21例患者随访结果显示16例患者(76.2%)预后良好,5例致残。
表1.基线特征
表2.即刻影像结果
表3.并发症
图1.围手术期症状性梗塞患者3D图像(a)显示MCA分叉部一个宽颈小动脉瘤。DSA(b、c)显示YSAC手术过程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后通畅。术后DWI影像(d)显示MCA上干供血区急性梗塞,该患者出院时GOS评分3分。1年后患者临床状态良好,CTA(e)显示两个支架内都通畅。
表4.临床结局
图2.示1例Fisher3级、Hunt-Hess2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非增强CT(a)示动脉瘤旁边伴大血凝块。DSA和3D图像(b、c)显示右侧MCA分叉部有一复杂宽颈动脉瘤。即刻造影(d)显示YSAC(NeuroformAtlas)方式治疗后动脉瘤RR1级闭塞。1年后随访造影(e)显示动脉瘤RR3级复发。
图3.示1例Fisher3级、Hunt-Hess2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宽颈基底动脉尖动脉应用双Enterpricestents辅助治疗后的VasoCT图像(a)显示支架位置,动脉瘤RR1级闭塞,1年后随访造影(b)显示动脉瘤没有再通复发。另1例Fisher4级、Hunt-Hess3级患者,12mm的宽颈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应用双NeuroformAtlas支架进行了栓塞。即刻造影(c)显示动脉瘤RR1级闭塞,1年后动脉瘤随访MRA(d)显示动脉瘤复发(白箭)。
研究结论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在经过仔细选择的情况下,对于急性期宽颈破裂颅内动脉瘤而言,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可行且具有前景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