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下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脑出血患者是否要外科治疗不同出血部位要注
TUhjnbcbe - 2021/6/17 8:42:00

我国目前外科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及时清除血肿、解除脑压迫、缓解严重颅内高压及脑疝、挽救患者生命,并尽可能降低由血肿压迫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注重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4,5]。

目前对以基底节区为代表的深部脑内血肿进行手术已经成为常规。

必须指出的是,对于有大量血肿的严重颅高压甚至脑疝的患者,即使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手术治疗在拯救生命方面的作用是肯定的。

对于中、小量血肿且无明显颅高压的患者,外科手术的价值还有待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明确[6]。

虽然国内外已开展多项外科手术治疗脑出血的RCT试验,但在手术治疗的术式、手术时机及疗效等方面仍缺乏令人信服的结论,手术治疗在脑出血中的价值仍有较大的争议[7,8]。

外科手术治疗的总体原则

1.大量血肿压迫并伴有严重颅内高压甚至脑疝的患者应进行血肿清除手术以挽救生命;

2.对颅内高压严重,清除血肿后颅压下降不满意的幕上脑出血患者,可进行去骨瓣或者去大骨瓣减压术以挽救生命;

3.伴有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或脑干受压和(或)脑室梗阻致脑积水的小脑出血患者应尽快进行血肿清除手术;

4.对于伴有颅内高压的脑积水患者,可行脑室引流以降低颅内压;

5.血肿清除手术原则上应在影像定位引导的显微镜、内窥镜或双镜技术下操作;

6.颅内置管或穿刺术对病因未明确的脑出血患者手术前应行血管相关检查(CTA/MRA/DSA)排除血管病变,规避和降低术中出血风险,并在立体定向技术或影像引导下进行[24];

7.脑血肿定位技术包括无框架、框架立体定向和神经导航及方体画线定位法[25-29]。

各部位脑出血的手术指征

1.基底节区、丘脑及脑叶出血

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可考虑紧急手术:

1.颞叶钩回疝;

2.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明显颅内压升高的表现(中线结构移位超过5mm;同侧侧脑室受压闭塞超过1/2;同侧脑池、脑沟模糊或消失);

3.实际测量颅内压(ICP)25mmHg。

2.脑室出血

1.少量到中等量出血,患者意识清楚,GCS8分,无梗阻性脑积水,可保守治疗或行腰池持续外引流;

2.出血量较大,超过侧脑室50%,GCS8分,合并梗阻性脑积水者,行脑室钻孔外引流;

3.出血量大,超过脑室容积75%甚至全部脑室铸型,GCS8分,明显颅内高压者,可考虑微创或开颅手术直接清除脑室内血肿[30-33]。

3.小脑出血

1.血肿直径大于3cm或超过10ml,四脑室受压或完全闭塞,有明显占位效应及颅内高压;

2.脑疝患者;

3.合并明显梗阻性脑积水;

4.脑干出血

重症脑干出血保守治疗死亡率及残废率很高,国内有显微手术和立体定向钻颅置管吸引手术治疗的探索及报告,有助于降低死亡率,但其手术指征、术式及疗效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常用的手术术式方法

1.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一般选择到达血肿路径最短并避开重要功能、神经纤维区和血管位置设计皮瓣。

以基底节区出血为例[24],颞瓣开颅,可经颞中回或侧裂入路,在无血管或少血管区域用脑针穿刺。

到达血肿腔,抽吸证实为陈旧性血液或血凝块后,将颞中回或岛叶皮质切开或分离约1cm,用脑压板边探查边分离进入血肿腔。根据出血时间和血肿硬度,用小到中号吸引器轻柔抽吸血肿,个别血肿较韧难以吸出者,可用超声碎吸或肿瘤镊夹取血肿。

术中注意脑压板牵拉的力度,尽量做到少牵拉甚至无牵拉,重视对脑白质的保护,彻底清除血肿后检查血肿腔,若有活动性动脉出血可用弱电凝准确烧灼止血,一般渗血用止血材料及棉片压迫止血即可。

术中止血时及止血后,注意调整血压配合及观察止血效果,确定血肿全部或基本清除,调整血压观察未见活动性出血及渗血且颅压下降满意后,还纳骨瓣,逐层关颅结束手术。

如果术中脑组织水肿肿胀明显,清除血肿后颅压下降不满意,可适当扩大骨窗范围并作去骨瓣减压。

骨瓣开颅虽然对头皮颅骨创伤稍大,但可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止血可靠,减压迅速,还可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术中颅内压变化决定是否行去骨瓣减压,是一种较为常用和经典的手术入路方式[8,9]。

2.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小骨窗开颅对头皮颅骨损伤小,手术步骤相对简便,可迅速清除血肿,直视下止血也较满意。

以基底节区出血为例,于患者颞骨上耳屏前1.5cm左右避开颞浅动脉作垂直于颞骨的皮肤直切口,长约4~5cm,在颞骨上钻孔1~2孔,用铣刀铣成直径3cm左右游离骨瓣,硬脑膜十字切开。

在颞上回或颞中回脑针穿刺,确定血肿部位后作脑皮质切口,切口长约1cm。用小号脑压板逐渐向深部分离进入血肿腔,轻柔吸除血肿。彻底止血且确认脑压不高,脑搏动良好后,缝合硬脑膜,固定颅骨骨瓣,逐层缝合头皮。

医院建议在显微镜下操作清除脑内血肿。

3.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

采用硬质镜与立体定向技术相结合清除血肿。

在CT、B超甚至无框架或导航定位下穿刺血肿腔,在不损伤血管壁、周围脑组织及不引起新的出血的前提下尽可能清除血肿。

但不必强求彻底清除,以免引起非责任血管破裂发生新的出血,达到减压目的即可,然后放置引流管作外引流。如清血时确实出现遇有小动脉出血,可以通过内镜工作道止血[30]。

如患者病情允许,医院建议术前做DTI检查,在术中清除血肿时避免脑白质损伤。

4.方体定向钻颅置管血肿吸引术

俗称「定向软通道」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病人头部进行方体画线定向定位的方法,对脑内血肿靶点进行三维定位,直接经皮定向钻颅形成一直径5mm骨孔,建立进入颅内靶点的定向通道。

由此通道向血肿部位定向置入一根软性血肿吸引管,抽吸出部分液化或半液化的陈旧性血凝块进行减压。术后辅以rt-PA或UK纤溶药物注入,将残留的血凝块溶解引出,较大血肿也可行多通道置管清除。

此术式操作便捷,费用较低,可在局麻下进行,便于急诊、危重的高血压性各部位脑出血病人的救治,医院使用[25,26]。

5.框架、无框架立体定向术或神经导航辅助血肿抽吸术

通过体外定位标志将患者的头部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规划手术路径。

应用头部无框、框架立体定向或神经导航技术,准确穿刺抽吸血肿,也可在此基础上通过导管向血肿内注入抗纤溶剂尿激酶(UK)或rt-PA纤溶液化血肿,使血凝块易于直接抽吸清除[25-29]。

手术要点

无论采用何种入路和术式,都要避免或尽量减少手术对脑组织造成新的损伤,应遵循以下注意事项:

1.尽量在显微镜或内窥镜下精细操作,也可以采用双镜技术;

2.要特别注意保护脑神经核团、重要功能神经纤维、侧裂静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和未破裂出血的豆纹动脉;

3.开颅手术脑皮质或岛叶切口一般不超过1cm,保持无牵拉或轻牵拉操作;

4.轻吸引、弱电凝,保持在血肿腔内操作,避免损伤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和血管;

5.脑血肿立体定向置管或穿刺术要求置管或穿刺通道应避免重要功能纤维和皮质区、静脉窦、脑膜中动脉损伤及经过额窦等部位,防止重要功能区脑组织新损伤、颅内出血和感染的发生。

术后处理

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医院推荐进行颅内压监测。

术后处理包括降颅压、血压管理、镇静、镇痛、预防和治疗颅内及肺部等感染、保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防治癫痫等。

术后24h内要常规复查脑CT了解手术情况并排除术后再出血,对于有再发血肿的患者,应根据颅内压等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手术。

对于有凝血功能不全或术中渗血明显者,可术后短期(24~48h内)应用止血药物。

手术治疗禁忌证

1.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2.确认为脑死亡者。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科室介绍

医院(医院)神经内科成立于建院初始,专注于神经内科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病的诊治。在科副主任邵森的领导下,经过全科同志们的共同努力,目前神经内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医、教、研、防的多功能临床医疗科室。目前有医务人员16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3名、护理人员10名,医院、医院、医院进修及学习。

科室加入中国卒中学会发起的卒中中心联盟,成为卒中中心联盟成员单位。打通脑卒中急诊救治绿色通道,多学科合作,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医院为科室引进了多种先进设备,如双螺旋CT、核磁共振、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肌电图及诱发电位等。此外,科室完善卒中单元建设,与针灸理疗科等多学科进行合作,开展中风患者的诊治、康复治疗。医院、建立特殊病、疑难病、危重病的双向转诊通道。

门诊:-

病房:-

-

1
查看完整版本: 脑出血患者是否要外科治疗不同出血部位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