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首先要说明的是,通常人们认为张仲景原本写了一本书,叫做《伤寒杂病论》,中学历史课本就是这么写的。后人又经过整理,分成两部书,就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很多对中医不了解的人,经常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你们学中医的老是提及《伤寒论》,这本书到底是治疗什么疾病的,伤寒又是什么疾病?
这里的伤寒不是现代医学伤寒杆菌引起的肠伤寒,这是古今文意的不同,中西医学文意的不同。公认说法,东汉末年张仲景时代的伤寒指的是一些发热类疾病,主要是后世说的传染病瘟疫之类,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所以归根揭底,《伤寒论》是一部治疗发热类疾病,也就是传染病瘟疫之类的书籍。而后人认为《伤寒论》是治疗所有疾病的书籍,不是太客观,至少不是仲景的本意。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因为里面记录方子也可以治疗一些其他疾病,就把它无限拔高,从而脱离仲景本意。
我用《伤寒论》里面的麻*汤治疗过一些痛经,有效,但不能因此就说《伤寒论》是妇科专著,不合逻辑。就如同现在新冠指南里面写有藿香正气水,如果用藿香正气水治疗某些湿疹有效,就想当然把新冠指南也当成指导湿疹的理论文献,这是很荒唐的。《伤寒论》里面方子可以治疗的疾病很多,但仲景的本意,就是告诉如何用这些方子方法应对当时所谓的伤寒,至于后人的发挥和随意开发脑洞,死人是无法阻挡的,这一点人家吴鞠通就很聪明,借鉴了其教训,自己做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后人肆无忌惮开脑洞。
中医是中华民族,主要是汉民族同疾病斗争的理论与经验的历史总结,所以必须要了解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而不是闭门造车。实际上张仲景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人,通过文风就可以感受的到,记录了当时治疗伤寒疾病最简明扼要又最全面的经验。东汉末年,发生了十次大型瘟疫,仅在灵帝年间,就有五次,大量人口死亡,有学者统计,万的人口,几十年间剩余不到万,这是一场很大的瘟疫。很有名的建安七子,有五人都是死于这场瘟疫,其中就有东平人刘桢。
在古代落后的公共卫生体系下,一场瘟疫足以让一个王朝覆灭。面对瘟疫,出现了一些野心家,比如*巾起义的张角,会治病也会画符,靠给人治疗瘟疫广泛收买人心,聚众几十万造反,喊出苍天已死*天当立的口号。也有像张仲景这样的医生苦苦研究古今经验,踏踏实实,应对治疗这场瘟疫。但是能留下著作或者愿意公布著作经验的医生,可能寥寥无几,因为那个时代都是各承家技,都是吃饭活命的饭碗,不会轻易透漏。就冲这一点,张仲景的境界不知比其他医生高出多少倍,后世那些靠着张仲景名头,略有心得就大肆开脑洞敛财的医生,非仲景本意与初心,
《伤寒论》上许多的方子药物,并非仲景发明,而是之前就存在,大家都在运用,方子组成不是秘密,如何应用,或者说疾病哪个阶段该用哪种药物,这才是干货核心。就如同现在治疗治疗新冠一样,都是原来存在的药物,如何运用这才是关键。仲景结合自己治疗伤寒体会,详细记录下来,说白了,其实就是他自己编写的治疗伤寒的临床指南。给同行,给后人,这是一种大胸怀,也许并不是十分完美,也许那个时代,不排除也有人治疗伤寒也有心得,但是别人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公布天下。
《伤寒论》是一个整体,不能与当时历史割裂,条文段落篇章之间也不能割裂。有人说仲景不讲道理,实际上就如同指南一样,大家都知道的医学基础知识没必要重复,直接写出干货,遇到某种情况,然后告诉你用什么方子,写的很清晰,很客观务实,都是实实在在的疾病发生。
那么当时那场传染病到底相当于现代什么疾病呢?有学者提出,很可能是现代所说的流行性出血热,这是基于张仲景当时的临床记录而做出的推断,当然至今也没有定论,可以讨论。但一个传染类疾病,肯定有其自身的发病规律的,规律地出现一些外在表现,就像现在的新冠一样。仲景记录了这些规律,并且给出了治疗方案,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当然,在当时的医学条件下,许多不是瘟疫的疾病,比如普通感冒之类的发热疾病,也可能划归伤寒的范畴,一起论述。
更多干货文章,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