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黑龙江引起死亡的“酸汤子中*事件”频频刷屏,新闻报道称一共有9人吃了自制的“酸汤子”,12日晚,“酸汤子”中*事件死亡人数已升至8人。
据媒体报道,制作酸汤子的食材在冰箱冷冻了一年。经检测,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这是一起椰*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事件。
酸汤子
*曲霉素背锅
此前,医院初步判定该事件为*曲霉素中*导致。人们很疑惑:*曲霉素是强致癌物,但造成这么高死亡率的急性中*就很少见了吧?
*曲霉素确实是一种*性极强的物质,自年它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
但是*曲霉的最低繁殖温度范围是6~8℃,在0℃以下不能产生*素。而事件中的酸汤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冻一年。医院化验检测*曲霉素严重超标,很有可能是制作酸汤子的玉米或者玉米面本身储存不当,在产生*曲霉素后被做成了酸汤子,之后又被冷冻起来。
除此之外,*曲霉*素急性中*剂量较大,要达到*曲霉*素急性中*的程度,需要食用霉变程度非常严重的食物才可能发生,而且食物中*曲霉*素含量较高时会有明显的苦味,一般很难达到急性中*的程度。
而根据判断,像这种自制的发酵食物,还有可能存在一种能致死的*素———米酵菌酸。
10月12日,黑龙江卫健委发布“鸡东中*事件”中*原因,在制作酸汤子的玉米面中检出了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事件。
致死率极高的”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大家听着可能有点陌生,但是其实它也是食物中*的常见原因之一。此前亦有相关报道。
米酵菌酸是由椰*假单胞菌属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可以引起食物中*的*素。
米酵菌酸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脑、肾等,它能引起严重的食物中*和死亡,耐热性极强,即使用℃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性;进食后即可引起中*,轻者导致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严重者可出现*疸、肝肿大、呕血、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甚至休克死亡。
米酵菌酸非常耐热,就算做熟了吃,*素还是没法完全去掉,依然会使人中*。
可怕的是,目前针对这种*素目前没有特效药和治疗方法,病情及愈后情况与摄入的*素量有关,摄入的*素越多症状越严重,死亡率高达50%!
发生食物中*后,应立即催吐医院治疗。凡与患者吃过同种食物的人,不论是否发病,医院进行观察。
哪些常吃的食物也可能有*?
米酵菌酸中*在我国时有发生。引起中*的主要食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粉等)制品。
我国近几年发生的米酵菌酸中*大部分和某些地方特色食品有关,北方以酵米面制作的臭碴子、酸汤子等为主,南方多以酵米面制作的汤圆和以糯米泡制后做成的吊浆粑、河粉、米粉等食品为主。
这些食品的制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一旦被椰*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中*。
不要认为自己不吃这些传统饮食就没有危险,除了米面,它还常见于变质银耳、木耳。
鲜银耳一旦变质,极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食物中*。木耳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纤维素,本身是没有*素的,久泡后,可能会变质产生类似的生物*素,或者滋生细菌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
所以,自制发酵玉米面食品、变质淀粉类食品和泡发木耳时,需要对原料进行仔细检查,避免混入发霉变质的材料。浸泡过程中,也要及时换水,掌握好浸泡时间。制作好的食物不仅要储存在合适的条件下,更要注意合适的储存时间。
食物中*如何正确处理?
根据引起食物中*的原因不同,导致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发病比较急,潜伏期短,没有传染性,其中多以急性胃肠炎的症状为主。
具体急救措施如下:
1、催吐。催吐是食物中*最主要的紧急处理办法。如果吃下去的食物时间不长,在1~2小时内,*物还停留在胃内,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把*物吐出,减少*素的吸收。
2、导泻。如果吃下去的食物时间较长,超过2~3小时,且精神较好者,可导泻将*素排出体外。但注意,导泻这种方法适用于体质较好的年轻人。小孩和老人要慎用,以免引起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3、中医院就诊。特别要注意保存导致中*的食物,医院检疫,如果身边没有食物样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确定中*物质对治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食物中*不可小觑,如果想在家里自己做发酵食品,理想情况下最好是用商品化的发酵剂,并注意环境的卫生、手部的卫生、容器具的卫生。而对于其他可能引起食物中*的食物,在食用时也应该谨慎小心,时刻按照规范来做。
本文指导专家
重症医学科杨春华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六院ICU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重症医学25年余,擅长各种急危重症的救治和管理:严重多发伤、重型颅脑外伤、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急症、急性重症胰腺炎、脓*症、MODS、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甲亢危象、脑死亡鉴定、肝肾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等。
责任编辑:郭松青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
审定发布:李冠宏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医学界
图/图蜗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