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不少瓜农种植的西瓜,不论露地栽培还是大棚栽培的,均有裂瓜现象发生,这是最令瓜农头疼的事。裂瓜后西瓜开出个大口子,外观不雅,内质也不卫生,基本都是失去了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一般来说西瓜裂瓜多发生在膨大的中后期,值得引起注意。
原因分析:裂瓜在生长期和采收期均可发生。生长期裂瓜主要是品种原因,皮薄、质脆、小果型品种容易裂瓜;天气条件不利,气温变化幅度大,瓜发育的初期遇到低温生长缓慢,之后气温急剧上升使瓜迅速膨大引起裂瓜;水分管理不当如浇水不均匀,使土壤水分变化剧烈容易造成裂瓜,天气持续干旱后突然用大水漫灌,或遇到连续降雨天气,土壤中的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分大量输入果实,使瓜瓤的生长速度大大快于果皮,致使果皮经受不住而破裂裂瓜。采收期裂瓜主要是采收前大量浇水或采收时遇到震动,特别是皮薄型西瓜,极易在采收时出现裂瓜现象。另一方面,裂瓜也与整枝留瓜不恰当有关。脐大的西瓜往往脐部韧性小,在留取瓜胎时,选留了一些瓜脐大的瓜胎也会出现裂瓜。如果西瓜植株留瓜过少,单瓜吸收营养物质过多,膨大过快也会引起裂瓜。
裂瓜几大因素:
(1)肥水因素。结瓜期果实的供水量骤然变化,如久旱遇雨或久旱后突然浇大水,西瓜吸水后瓜瓤体积增大过快,瓜皮的生长速度跟不上瓜瓤的生长而被胀裂。缺钙、缺镁的地块也易裂瓜。
(2)温度原因。久阴乍晴时由于温度上升太快太高也会引起裂瓜。棚室栽培,夜温低或白天通风换气时进入冷风后,果皮变硬,这时灌水易造成裂瓜。
(3)物理因素。果实遭到碰撞、挤压、虫害、草害等伤害时也容易发生裂瓜。
(4)品种原因。果皮过薄或过脆的品种、小果型品种易裂瓜。圆形西瓜比椭圆形西瓜易裂瓜,椭圆形西瓜又比长椭圆形西瓜易裂瓜。同一品种中瓜梗粗而短的比瓜梗细而长的更容易裂瓜。
危害症状:
在西瓜果皮花痕处产生龟裂的果实称为裂瓜,从幼果期到收获期均可发生,引起早期烂瓜,失去经济价值,龟裂越早损失越大。
发生特点:
水分供应不均衡是发病诱因。一般在土壤干旱后下暴雨或灌水,特别是碰到台风天气,容易造成裂瓜。
防治要点:
选好品种。选用果皮韧性大,不易裂瓜的西瓜品种。具体可回复“产品”,看西瓜品种的介绍;或登录“
避免土壤水分的突变。在天气干旱时灌水,水温不宜太低,水量也不宜过大。一般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有防止土壤水分突变作用。
掌握灌水时间。种植灌水西瓜,应在早、晚灌水,不能在中午用井水灌地,避免冷热剧变而造成裂瓜。
合理施肥。在西瓜发育前期肥水不足时要逐步进行补充,追肥时先进行叶面喷施,再进行根部追肥和浇水。增施磷、钾肥有利于增强瓜皮韧性,减少裂瓜。
避雨栽培。夏季雨水多,为防止雨水进入瓜田或暴雨冲击露地瓜果而引起裂瓜,最好实行全期覆盖避雨栽培。可利用棚室进行种植,露地西瓜可在拱棚上加盖防虫网以缓和暴雨冲刷。采用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栽培,防止土壤水分剧烈变化。
激素防烈。在西瓜生长初期,用-毫克/升的比久、-毫克/升助长素进行果面喷雾处理;或用15毫克/升吲哚乙酸、15毫克/升赤霉素、30毫克/升萘乙酸或8毫克/升细胞激动素,以及其混合液,在花后每7天喷洒瓜面1次。可防止裂瓜。
加深耕层,促进根系下扎。在这种条件下,根可吸收到土壤下层水分,少受土壤表层水分的影响,可减少裂瓜。
“扦针截流”。即在沟灌或大雨之前,用竹片削成两根直径为瓜蔓直径1/3的竹针,互为垂直地扦入瓜“把”,以控制养分过多流入果实,防止营养过剩而裂瓜。
精细采收。对易裂瓜的品种,在采收和搬运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防止裂瓜。
为了防止西瓜裂瓜,现在瓜农一般多采用选择果皮厚的品种作为栽培品种,但是这种品种大多不受消费者欢迎,为了解决这一西瓜裂瓜问题,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1.选择适宜的品种。小果型品种中主要有小兰、早春红玉;中果型品种主要有早佳、京欣、抗病苏密等,抗裂性较好。在留蔓时小果型西瓜可适当多留1~2条蔓,减少生长期营养物质迅速向瓜输送,防止瓜膨大过快而出现裂瓜,定瓜时要选留瓜脐小、果型周正的幼瓜,并要科学整枝,防止西瓜蔓徒长,影响到幼瓜的生长。
2.加强水分管理。在浇足底水的基础上,坐瓜前适当补浇小水,防止膨瓜期土壤过干。膨瓜期浇水要均匀,切忌大水漫灌,要采用沟灌方法灌水。
3.合理施肥。西瓜膨大期偏施氮肥会降低果皮韧性,果皮部扩充缓慢,而内容物膨大迅速造成裂瓜。膨大期根施大肥,造成植株生长过快,瓜皮生长跟不上果肉生长,会因内力作用而使瓜皮膨破。因此,必须做到合理施肥。底肥要增施腐熟的有机肥,生长期间要增施磷、钾肥,减少氮素化肥用量,以提高果皮韧性。施肥应做到少施多次。
4.插针截流。在沟灌或大雨前,给瓜蔓、瓜把插针截流。方法是:用竹片削成两根直径为瓜蔓三分之一的竹针,互为垂直地插入瓜蔓;用两只大头针互为垂直地插入瓜“把”,这样可以控制大量营养物质流入果实,防止瓜瓤猛长而出现裂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