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精神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种形式
例如ShawnStussy与Dior的合作我就觉得非常有意思,其次像KimJones和VirgilAbloh这些人打破高端奢侈品与街头文化次元壁的合作,这在之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
但不代表这种合作永远不会到来,而只是时间问题。包括很多年前NIGO?曾经也为FENDI做过派对的艺术设计和策划。
包括藤原浩和NIGO?近两年与LOUISVUITTON的合作,其实也是一种“反文化”的表现,只不过当年通过潮流品牌的诞生,以及对于滑板、冲浪、DJ、Vintage等各类文化的推崇,到现在换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呈现,本质上还是延续着“反文化”的街头精神。
?专属于东京的街头文化
我个人对于滑板、音乐、电影、这些文化一直都非常感兴趣,例如谈起滑板我就会立马想到MarkGonzales。当时身边很多朋友喜欢的东西都差不多,所以很容易产生共鸣。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思考,一起去创造改变那个时代的文化。
△西山彻的个人杂志收藏
我承认我们在那个时候并不算是主流人群,但也没有想去做出什么惊世之作或者成名。虽然现在身边的很多朋友如今已经成为媒体眼中的时尚大人物,但回归初心就只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罢了。
比如当时我看到MarkGonzales穿着一件特别酷的T恤,很想拥有但无奈买不到,我就决定自己做一些。第一次在NOWHERE销售的时候就很快卖空,这件事所给予我的信心,对于我这些年的设计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著名滑手MarkGonzales
那时候藤原浩还是一位DJ在俱乐部里每天放着音乐,Sk8thing则每天都在听着HipHop、同时一边玩着滑板,高桥盾则痴迷于朋克音乐、泷泽伸介当时比较迷恋机车文化,基本上每天都是一身黑色T恤,搭配一件牛仔裤和工装靴。
△年轻时的藤原浩
正是因为大家都喜欢着多元的文化,同时这些文化还能产生着不同的交集,所以才造就了东京独特的街头文化和气质。再加上本身日本就非常擅长将外来文化进行特殊性的塑造,所以很多文化到了日本之后,都变的更具日本民族性的独立思考。
△年轻时的高桥盾
?因为信息匮乏所以才更热爱阅读
杂志文化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那个年代我所能学习到的街头文化几乎都依靠杂志。当时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发展之中,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然后去深入钻研,在当时几乎全球的年轻人估计应该都是这么做的,杂志真的可以让人学到很多知识。
△西山彻个人《Thrasher》杂志收藏
即便是现在出版业如此不景气的时代,如果你去到日本书店,依然会看到非常多的杂志,可以说杂志造就了日本人对于文化的钻研精神,就像我当年对于《Thrasher》疯狂迷恋的那样,恨不得自己能够钻进书里和他们一起燥。
△西山彻个人工作室
当时涩谷有很多卖杂志、黑胶、CD、以及国外书籍的地方,那时候一本杂志就要多日币,对于上初中的我绝对是天价,所以我就和朋友一起凑钱去买,然后大家在杂志中各自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剪下来做成画册或是贴到房间里每天欣赏,即便到现在我还保存着当时的收藏。
△西山彻个人工作室
虽然当时网络极为不发达,但是杂志所包含的信息量极为丰富。比如我们看到了一个场景,就会分析模特的衣服要是穿在自己身上是什么样子,他周围的场景都有些什么等等。
这种思考在电影中同样适用,因为电影是反应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即便那时候大家都没去过美国,但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到美国的城市、流行文化、美食、时尚、甚至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