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冰清通讯员王芳金薇薇
近日,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考核结果重磅出炉。医院“国考”的成绩单中,浙江大医院表现亮眼。
浙大四院在全国医院中排名升至第63名,连续三年蝉联全国A+等级,医院前5%,浙江省第七名。
10月31日,医院迎来了开业8周岁的生日,这份漂亮的成绩单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年轻:人才汇聚夯实基础
年10月31日,由浙江大学与义乌市倾力合作的浙大四院正式开业,迈出了著名医院的创新步伐,为浙中地区带来了优质的医疗资源。
如今,这家开业仅8医院已成功跻身三甲之列,是全国最年轻的A+医院,成为浙中医疗新高地。
这份傲人的成绩单,颇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气魄,背后是一支朝气蓬勃但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
今年招新结束后,浙大四院和浙大“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委书记徐键教授统计了一下全院员工的平均年龄:31岁。“医院年轻,员工年轻,但我们人才的含金量是丝毫不逊色的。”
徐键书记介绍说,医院重在建设三个人才队伍主阵地,一是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二是高层次人才汇聚的主阵地,三是医学科学创新的主阵地,“围绕建设三个主阵地,医院面向海内外汇聚人才力量,千方百计引进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年,依托浙大四院建设的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正式签约,医院同期建设,浙大四院、“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医院正式开启“三院一体”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这样的*策背景下,浙大四院引进了大量高端人才,建成了聚焦生殖医学、肿瘤医学、RNA医学、再生与衰老医学、代谢医学、脑健康医学、基因组医学等重点学科领域的科研团队,汇聚一流人才队伍,打造创新高地、人才高地。
作为代谢医学团队的领*人才,刘伟教授带领着一支由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浙大求是特聘教授等组成的成熟研究团队加入其中。
徐键书记为刘伟教授颁发聘任证书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均与营养和能量的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刘伟教授团队将以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为主轴,结合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解析,研究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我们希望能利用‘三院一体’的优势,积极与临床医生和科学家的合作,以代谢性疾病为主方向,实现基础和临床的充分结合,通过建立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代谢医学中心,在争取原创性发现和成果的同时加强转化研究,争取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实现为广大患者服务这一最终目标。”刘伟教授说。
拼搏:医教研管奋力成为“国家队”
用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质的医疗服务,为老百姓健康保驾护航,一直是浙大四院人坚如磐石的决心。医院发展的原动力,加上全体职工持之以恒的拼搏努力,共同激发了浙大四院的高速发展,奋力成为“国家队”的不竭动力。
8年来,高层次人才尖峰筑营。目前,已拥有院士1人,长江讲席学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等11人,省级引才计划入选者、省卫生领*人才、省卫生创新人才等12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9人,特聘研究员26人,博士后47人,双(兼)聘高级研究人员30人,已构建一支初具规模、业务精良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齐头并进的适应国际医学中心建设的人才梯队。
8年来,始终坚持卓越医疗服务。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医院医疗业务服务年均增长40%以上,CMI值不断提升,医院平均住院日浙江省排名第二,脊柱单双通道内镜手术全国领先,心脏射频消融手术、肺癌手术等居全省前十,心脏搭桥等多个手术填补区域医疗空白。浙大四院重点打造急救危重症中心、外科中心、生殖医学中心、脑科中心、肺癌中心、心脏中心等,一流品牌专科逐步确立。
年来,始终坚定医教研一体化发展。医院,浙大四院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教学整体规模稳步扩大,重点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聚焦国家战略凝练教学方向,通过优化生源结构、深化国际交流、创新育人机制等保持教学质量持续高水准,教学成果不断涌现,级招收博士研究生30人,累计招收名研究生。
医院高能级研究平台建设推进,科研成果丰硕。8年来,国自然基金等重大科研成果指数上升,年获国自然基金16项。目前,由院士、长江学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等领衔的生殖医学中心、RNA中心、肿瘤医学中心、代谢医学、基因医学中心等七大医学中心平台已建成,形成临床与基础紧密融合态势,为未来医学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8年来,医院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年新设运营部,建设全面运营管理体系,明确运营重点工作,医院运用及发展特点,重点围绕国考指标提质增量,实现医疗内涵进一步提升。
浙大四院在抗击新医院责任担当,年以来,共计派出16批次人支援武汉、*、上海等地,10天建成10万管核酸检测基地,完成核酸标本采样余万人次,累计收治新冠肺炎病例29例,发热门诊接诊8万余人次,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8年来,医院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传承着“求是创新”的浙大精神,践行着医学人文,以卓越品质提升医疗技术,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勇于担当的气魄,医院办医学院的道路上坚定笃行。
创新:数智赋能奔跑新赛道
新医院拥抱新科技,医院遇上最新的5G技术,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想象一下,未来,你在手机点一点预约,一辆五脏俱全的“医院”大巴就准时来到了小区门口……这时,年迈的父母下楼就能完成CT、B超、心电图、血化验等系列检查,医院的专科专家,还有机会远程连线国内大咖专家,更能现场开诊疗单,药物寄送到家。
打破空间的限制,这样的“零距离医疗”是不是你正在翘首期待的未来?或许,这样理想的“移动医疗”时代已悄悄到来。年1月23日,浙大四院创新打造的5G“医院”正式发车并启用。
这是浙江省首家实现全过程医疗服务的“医院”,以价值数百万的移动CT车为基础,利用5G互联网技术,涵盖微型诊室、CT/B超/心电图/血化验等检查、远程会诊、移动护理、药事指导、线上预约、健康随访、无人机物流支撑等齐全的医疗服务和功能。
浙大四院院长王凯介绍说,浙大四院“医院”可以看作是车载版“医院”,提供以专病筛查为主的移动式医疗服务,具有可预约、可移动、全天候的服务特色,可满足专病筛查、定制上门医疗服务、应急救援及团队体检等全民健康需求。
5G“医院”发车后,还开展了义乌肺结节公益筛查项目,积极送医下乡,通过肺结节筛查等移动体检以及远程会诊等方式,惠及百姓已超1.6万人次。年移动CT车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还将继续走进千家万户,将优质医疗送到百姓家门口,这也是浙大四院紧紧契合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医疗共富”的生动实践。
此外,浙大四院医院已走进浦江、武义、兰溪等8县市,开展筛查和义诊服务70余场次。
接下来,浙大四院还将驶出更多健康专列,让浙中地区更多百姓享医院的公益服务。
除了移动医疗车,浙大四院还开辟了浙中首条5G医疗无人机运输航线。年5月25日上午,一架载有动脉血标本的无人机从浙大四院医共体福田院区起飞,5分钟后稳稳地降落在浙大四院无人机停机坪,标志着浙中首条常态化5G医疗无人机运输航线正式投入试用。
往返于总院和医共体院区之间的无人机,对于实现同质化管理,满足院区间患者日常用药需求、标本运送等提供极大方便。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少了用人成本和时间成本。
现在,无人机运输代替人力成本,每天往返10次运输,可以轻松实现药品的常态化运输任务。
另外,无人机能够完成紧急救援任务,当院区有紧急用血需求时,无人机可以高效完成血液运输任务,空中运输能够避免路面交通拥堵带来的时间延迟,进一步提升医疗救治效率。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浙四人将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全力打造国际一流医学中心金名片,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奋勇的姿态,为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国际医学中心而团结奋斗!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