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一起来读《资治通鉴》
No.
(图片来源于网络)
魏以五官中郎将丕为太子。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汉纪六十》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年),刘备进攻汉中;而曹操,也终于决定放弃曹植,立曹丕为太子。
这对于曹植来说,是一场十分令人惋惜的尘埃落定,他的人生将从此走向郁郁寡欢,再无转圜。
但对于曹丕来说,这却是伟大的里程碑式的胜利,来之十分不易——原因无他,就因为在过去的很多年中,相比于弟弟曹植,他的老爸一直都不大喜欢他。
而且不喜欢的原因,还十分的让人恼火:
曹操觉得他蠢。
曹操喜欢的,是能称大象的曹冲。只是可惜,还在建安十三年()年的时候,十三岁的曹冲就病死了。
当时,曹操哀伤不已,面对前来劝诫的曹丕一点好脸色都没有,直接就跟曹丕说:仓舒(曹冲的字)死了,是我的大不幸,是你们的大幸啊!
曹丕尴尬得不要不要的。
曹丕真的就智商很低吗?不见得。只是,他碰到的竞争对手,实在是太强大了。
比如面对着曹植,曹丕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就很深。
曹植如果要说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聪明。虽然能展现其聪明的具体事迹,史料已经记载不详,我们不复得见。但曹植有诗文流传于世,我们还是能一窥其才情的。
一定有人会不服气:难道文章写得好的人就聪明吗?
你别说,还真是。你能说李白、苏轼不聪明吗?
聪明的人未必都能写好诗,但能写好诗的人,智商一定低不到哪里去。
我们如今要夸谁文章写得好,肯定会拿李白和苏轼来做说事。但在李白之前,这个荣誉,可是曹植的。
刘宋时期的诗人谢灵运,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诸人分一斗。”这话虽然是谢灵运拿来显摆自己的,但也很能佐证时人对于曹植才华的认可。
曹丕得跟这样的弟弟竞争,从智商层面来说,完全没有优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好在曹植有缺点,而且还不小,能为曹丕所利用。
“
植既任性而行,不自雕饰,五官将(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
”
聪明的人有什么毛病?一般来说,是任性。这里的任性,又可以被拆分成好几种:行为方式上的、个人修养上的、待人接物上的,等等等等。
而曹植的任性,
则是在以上几个方面都有体现。
比如,曹植曾经驾马私开宫门而出,曹操因此而大怒;又比如,曹植的正妻崔氏,打扮得很是花枝招展,一点都不把曹操号召节俭的禁令当回事,某次正好被曹操看到,因而被赐死。
至于待人接物方面,曹植的问题就更大了。彼时,曹丕已经在私下里忙着结交宫里人了——这些人天天在曹操面前说曹丕的好话。而曹植呢,在这些方面却并未下功夫。
而曹植最后一次让曹操失望,则是在关羽攻曹仁时。曹操本意让曹植引兵救援,结果出兵当日,曹植宿醉未醒。曹操长叹之后,最终放弃。
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曹植太笨。关键在于,三国时期,还算是历史的早期,宫斗的套路和经验,还没有被总结出来。
因此,这出宫斗戏才会看起来相当的低级,而曹植的表现,也只能用拙劣来形容。
但如果要是能让曹植穿越到如今看两部宫斗戏,那么以他的聪明才智,一定能把这出戏演的让人叹为观止。
从这个方面来看,曹丕才是勤能补拙的励志典型。在明确的认知到自己和弟弟拼智商拼不过之后,他早早的选择扬长避短,通过发展自己的演艺事业来争取人生的弯道超车。
某次,曹丕和曹植送曹操出征。这种时候,当然是要好好表现的,曹植铆足劲,写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出来,惹得旁人——包括曹操都赞叹不已。
而曹丕则转而发挥表演才能。到了送别曹操的时候,他悲伤流涕,一再嘱咐父亲要“保重身体,平安回归”。据围观群众表示,当时的画面十分感人,大家都觉得简直就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真情流露的表演,一下就压过了曹植的华而不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这只是曹丕获胜的一个优势。
他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
就是他是长子。
曹操对于选谁为太子的事颇费思量,于是便先后咨询重臣的意见,而大家给出的意见十分一致:立长子。
其中,尚书仆射毛玠直接举了袁绍的例子来说明问题:“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前事不远,袁绍因为嫡庶不分,导致宗国覆灭。如今丞相您说起废立,这种事我们听都不应该听到呀!
贾诩也是一样的意思,只不过表达得更为聪明。当时,曹操问贾诩的意见,贾诩默不作声。曹操很奇怪,我问你话呢,怎么没有反应呢!贾诩回答道:我在想事儿呢。曹操又问:想什么事?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
曹操听了,哈哈大笑。最终,决定册立曹丕为太子。
袁绍和刘表是什么事呢?在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回顾:
袁绍在生前因为老婆的原因,喜欢小儿子袁尚,便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而把大儿子袁谭赶到青州做刺史。这种厚此薄彼,其意昭然若揭,但袁绍却揣着明白装糊涂。
有人跟袁绍说,废长立幼是祸乱之源。可袁绍却一脸无辜的回复,我这是在给袁谭锻炼的机会,怎么能说是要废长立幼呢?
然而在袁绍死后,河北立即便四分五裂,袁谭、袁尚举兵相攻,曹操坐观虎斗。
刘表的问题也与之类似。他把长子刘琦赶到了江夏,而把小儿子刘琮留在身边。
史料中并未记载刘表到底中意于哪个儿子,但现实是,刘表在死前,刘琦就连见父亲一面都不可得了。而刘表刚死,刘琮就被部下拥立。
荆州随即分裂,一部分随刘琮降曹,另外一部分跟了刘琦和刘备。
废立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在于分裂。而至于为什么非要立嫡立长而不是立贤?原因则在于,立嫡立长有固定的标准。
贤明与否,并不是关键。因为贤明这种事,其实是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可衡量的,大部分时候,其实只是一种模糊的价值判断。
但只要君主一旦有了废立倾向,那么,所有下属就势必面临立场选择。从此,朝堂之上将会开始相互攻讦,只以立场而论,再不讲是非对错(相关内容前文有述,链接见文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
虽然曹丕和曹植
都站在争继承人的位置上,
但其实,
两人面临的并不是同一场战斗。
曹丕有身为长子的天然优势,因此他的方略,是守。这种时候,自己只要像贾诩建言的一样,做好自己的事,不出大错。那么在对方不断作死的情况下,只要再轻微的御之以术,就基本上能确定喜提太子之位。
而曹植的方法,则应该是攻。自己虽然为父亲所赞许,但作为弟弟,自己必须要充分证明自己做得比兄长好才行;而且,还得兄长的能力确实不足以胜任,这种情况下,才可能让曹操和大臣们改变心意。
看起来是争储,但攻守之间,两人的难度差别其实相当的大。曹丕的防卫做得相当好,基本上没有差错;再反观曹植,却竟然没有什么像样的攻势,反倒是一次次被对手抓到漏洞。
而从曹植的行为来看,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场争斗的困难,以及失败的严重性。不仅行事放荡不羁,还总在关键的时刻掉链子。一直以来,他本就只是靠着父亲的欣赏来维持他和曹丕之间的斗争,那么,当他最终失去曹操的信任,也就彻底告别了成功的可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番外
我们的
说书时间
壹
关于贾诩,我们之前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他作为真正的聪明人,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的。而在今天的文章中,你不难发现,在曹操立储一事上,贾诩更是将智者的形象展示得淋漓尽致。
如正文所述,曹操立曹丕,是水到渠成的。而贾诩所为,不过是顺势而为。但贾诩聪明就聪明在这里:他把自己跟曹操的这番话,卖了个好价钱。
曹丕在私下里曾经问过贾诩自处之道。当时,贾诩跟曹丕说了四条:
1
修养德性和气度;
2
亲身去做寒素之人的事情;
3
4
早晚做事孜孜不倦;
不违背做儿子应该遵守的规矩。
贾诩是先跟曹丕交代了这些,然后才去跟曹操说项吗?
并不是,而是先决定了要跟曹操说什么,然后再对曹丕说那些话。
以贾诩的聪明,我们甚至不难设想,如果他根据当时的情形和时势,决定支持曹植,那么,他也是一定会想办法,跟曹植说类似的话的。
有一类聪明人,他们不是那种力挽狂澜,靠个人改变局势的智者——这种努力,其实基本没有成功的希望——而是那种能顺应时势,同时让自己可以乘风而前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贰
曹植与曹操相同,有名篇传世,这为我们了解他的心路历程打开了一道窗。
曹植的一生,
以曹丕称帝为界,
被分为两个时期。
在曹操生前,他的诗作大多慷慨激昂。但在曹丕称帝以后,现实的压抑如烙印一般,深植于在曹植的诗文之中。
这种压抑不是没来由的。曹丕鉴于即位前和曹植的争斗,对兄弟们始终严加防范。*初四年,曹植与曹彰、曹彪同时进京,结果曹彰于京中暴毙;归程途中,曹丕竟然又派人监视,不允许诸王同路。愤懑异常的曹植,在此时写下了名篇《赠白马王彪》。
曹植虽不至于像曹彰一样猝死,但生活的压抑,始终无法排解。他也试图认输求饶,缓和与曹丕之间的关系。然而,对于曹丕来说,他本就是胜利者,又何须你来讨好求饶呢?
此外,曹植还曾经上书自荐,希望能为国家做点事。但这种事情,就更加不可能了。曹丕在收到上书后,不痛不痒的夸奖了几句,然后就没有了下文。
又过了几年,曹丕去世,曹叡继位。曹植大约觉得老一辈的恩怨就此便烟消云散了,于是又一次向曹叡上书。
然而得到的,却是一样的答复。
史料记载,此后,曹植“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view-
刘表身后的荆州事
有一种聪明,叫贾诩
太子的废立,难在哪里
-More-
欢迎点击文末的
“阅读原文”试试看
或者返回后台输入
数字“0”解锁新技能
文字内容原创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