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下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预制构件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预控措施缺 [复制链接]

1#
文案策划招聘求职QQ群 http://baby.ifeng.com/c/8AJPMbWIxrq

预制构件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预控措施

(缺棱掉角、裂缝、色差)

缺棱掉角

指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样图:

产生原因

脱模过早,造成混凝土边角随模具拆除破损。

拆模操作过猛,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模具边角灰浆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匀。

构件成品在脱模起吊、存放、运输等过程受外力或重物撞击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预控措施

控制构件脱模强度。脱模时,构件强度应满足设计强度等级。

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

模具边角位置要清理干净,不得粘有灰浆等杂物。

涂刷隔离剂要均匀,不得漏刷或积存。

加强预制构件成品成品的保护。

裂缝

裂纹从混凝土表面延伸至混凝土内部,按照深度不同可分为表面裂纹、深层裂纹、贯穿裂纹。贯穿性裂缝或深层的结构裂缝对构件的强度、耐久性、防水等造成不良影响,对钢筋的保护尤其不利。

样图:

产生原因

混凝土失水干缩引起的裂缝:成型后养护不当,受到风吹日晒,表面水分散失快。

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混凝土,收缩大,抗拉强度低。

不当荷载作用引起的结构裂缝,构件上部放置其他荷载物。

蒸汽养护过程中升温降温太快。

预制构件吊装、码放不当。

预制构件在运输及库区堆放过程中支垫位置不对。

预制构件较薄、跨度大。

构件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不足,使得构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载下产生裂缝。

钢筋保护层过大或过小。

预控措施

成型后及时覆盖养护,保湿保温。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混凝土自身收缩。

控制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要过大。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避免使用过量粉砂。

制定详细的构件脱模吊装、码放、倒运、安装方案并严格执行。构件堆放时支点位置不应引起混凝土发生过大拉应力。堆放场地应平整夯实,有排水措施。堆放时垫木要规整,水平方向要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竖向要位于同一垂直线上。堆放高度视构件强度、地面耐压力、垫木强度和堆垛稳定性而定等。禁止在构件上部放置其他荷载及人员踩踏。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制定各类型构件养护方式,设置专人进行养护。拆模吊装前必须委托试验室做试块抗压报告,在接到试验室强度报告合格单后再对构件实施脱模作业,从而保证构件的质量。要保证预制构件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脱模要求值,要求劳务班组优化支模、绑扎等工序作业时间,加强落实蒸养制度,加强对劳务班组(蒸养人员)的管理等。

构件生产过程严格按照图纸及变更施工,从而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在进行钢筋制作中,需要严格控制钢筋间距和保护层的厚度。如果钢筋保护层出现过厚的现象,需要对其进行防裂措施。同时需要对管道预埋部位以及洞口和边角部位采取一定的构造加强措施。

减少构件制作跨度,尤其是叠合板构件。叠合板在吊装过程中经常会因为跨度过大而断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事先与设计单位沟通,建议设计单位在进行构件设计时充分考虑这一问题,尽量将叠合板跨度控制在板的挠度范围内,以减少现场吊装过程中叠合板的损坏。

色差

指混凝土在施工及养护过程中存在不足,造成构件表面色差过大,影响构件外观质量。尤其是清水构件直接采用混凝土的自然色作为饰面,混凝土表面状况直接影响构件的整体外观质量。

混凝土表面应平整、色泽均匀、无碰损、无污染。

样图:

产生原因

原材料变化及配料偏差。

搅拌时间不足,水泥与砂石料拌合不均匀。

混凝土在施工中,由于使用工具的不当,如振动棒接触模板振捣,将会在混凝土构件表面形成振动棒印,而影响构件外观效果。

混凝土的过振造成混凝土离析出现水线状,形成类似裂缝状影响外观,同时经常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与怀疑。

混凝土的不均匀性或者由于浇筑过程中出现较长的时间间断,造成混凝土接茬位置形成青白颜色的色差、不均性。

由于施工中振动过渡,造成混凝土离析或者形成花斑状(石子外露点),大面积的状态,不仅是外观质量差而且混凝土强度降低很多。

模板的表面不光洁,未将模板清理干净。

模板漏浆。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透过不贴密的部分出现漏浆、漏水。由于水泥的流失和随着混凝土养护的进行水分的蒸发,在不贴密部位就形成麻面、翻砂。

脱模剂涂刷不均匀。

养护不稳定。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进入养护阶段,由于养护时各部分湿度或者温度等的差异太大,造成混凝土凝固不同步而产生接茬色差。

局部缺陷修复。

预控措施

模板控制

对钢模板内表面进行刨光处理,保证钢模板内表面的清洁。模板接缝处理要严密(贴密封条等措施),防止漏浆。模板脱模剂应涂刷均匀,防止模板粘皮和脱模剂不均色差。

混凝土的配合比控制

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保证拌合时间,混凝土拌和均匀,坍落度适宜。检查砂率是否满足要求。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保持浇筑过程中塌落度的一致。

原材料的控制

对首批进场的原材料经取样复试合格后,应立即进行“封样”,以后进场的每批来料均与“封样”进行对比,发现有明显色差的不得使用。清水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试验确定的配合比投料,不得带任何随意性,并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搅拌时间,随气候变化随时抽验砂子、碎石的含水率,及时调整用水量。

施工工艺控制

1)浇筑过程连续,因特殊原因需要暂停的,停滞时间不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

2)控制下料的高度和厚度,一次下料不能超过30cm,严防因下料太厚导致的振捣不充分。

3)严格控制振捣时间和质量,振捣距离不能超过振捣半径的1.5倍,防止漏振和过振。振捣棒插入下一层混凝土的深度,保证深度在5~10cm,振捣时间以混凝土翻浆不再下沉和表面无气泡泛起为止。

4)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和模板温度,防止因温度过高导致贴模的混凝土提前凝固。

5)严格控制混合料的搅拌时间。

养护控制(蒸汽养护)

1)构件浇筑成型后覆盖进行蒸汽养护,蒸养制度如下:静停-升温-恒温-降温≈1-2h+2h+4h+2h,根据天气状况可做适当调整。

①静停1-2小时(根据实际天气温度及塌落度可适当调整)。

②升温速度控制在15℃/小时。

③恒温最高温度控制在60℃。

④降温速度15℃,当构件的温度与大气温度相差不大于20℃时,撤除覆盖。

2)测温人员填写测温记录,并认真做好交接记录。

混凝土表面缺陷修补控制措施

拆模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本身含气量过大或者振捣不够,其表面局部会产生一些小的气孔等缺陷,构件在拆模过程中也可能碰撞掉角等。因此,拆模后应立即对表面进行修复,并保证修复用的混凝土与构件强度一致,用的原材料相同,养护条件相同。

注:内容可结合工厂实际业务进行调整

历史相关文章:

预制构件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预控措施(气泡、烂根、露筋)

预制构件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预控措施(蜂窝、麻面、孔洞)

PC各产品主要质量评价标准

品控管理手册---质量考核管理细则

品控管理手册---售后质量控制

品控管理手册---产品出货质量控制规定

品控管理手册---成品检验管理规定

品控管理手册---制程控制管理规定

品控管理手册---PC生产钢筋验收、加工及安装规范

品控管理手册---PC生产钢筋质量控制规定

品控管理手册---来料管理规定

品控管理手册---质量总管控流程及质量职责、质量模块组织架构

作业标准书阶段总结(一)

审稿人:瞿宏球、梁力、陈熙、张浩、宋策、侯楠、邓杰、田征、方诗博

校稿人:邹壬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