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下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校长支招令人头疼的小学中段语文学习怎 [复制链接]

1#

三四年级的小朋友是最像小学生的“小学生”。现阶段孩子最大的特点:

三四年级的孩子,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已经有了较大飞跃。注意力集中时间有较大提高,基本可以坚持40分钟的课堂不走神,除去复习、课堂导入等环节,专注学习新知识的时间也能达到20-30分钟。融入集体和社会的意识增强,所以也能够胜任更复杂的学习任务和合作任务。

相应的,这个阶段的教材和考试,有如下特点:

教材上,基本上已经包含了小学语文课文所有类型。寓言、说明类文章、想象类文章、写景抒情类文章、传记类文章、文言文、现代诗等都相继在这一阶段出现;

考试上,现阶段的考试开始规范化,有相对固定的题型和考法,从形式上跟五六年级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了。

所以到了三四年级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科学地搞学习!——高效阅读

阅读策略之:归纳思维,“题型”意识

三四年级,无论是日常学习,还是考试的内容,都有了相应的变化。

我们来看看考试的变化吧

这是东城区三年级上学期刚考完的卷子。里面加红框的题型,大家是不是非常眼熟?

这三个红框都拥有自己的名字,它们分别叫:

词句理解题

鉴赏题

人物形象分析题

“词句理解题”,就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来解释词语。这些词语有些是较难、较生僻的词,有些则是普通词语在文章语境中有特殊含义。

“鉴赏题”又叫“赏析题”,主要的提问方法就是问:某些词句好不好?好在哪儿?用了什么修辞、什么描写?通常题干中会出现“赏”“鉴”“析”“品”“好”“妙”等字样。

“人物形象分析题”一般就是让学生结合文章,来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等,在小说类的阅读题中基本是必考的一类题型。

它们长大后的样子是这样:

高考语文全国卷二

1北京高考语文

这些题型可以说是中高考的常客了,哪里都有它们的身影。

所以,结论来了:

一些高考的经典题型,可能三年级你就开始接触了。

三四年级这一阶段的小朋友,抽象思维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共情能力,开始逐渐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阅读中附加的基础知识题会变少,而考察文章逻辑、情感等等主观题开始出现较多,这时候要逐渐形成“题型”的概念。

作为家长或老师,可以提醒孩子总结做过的题,让他把同种题型的题目归类在一起。这里的底层能力是归纳思维。

比如“人物分析”是个大题型。

题目可能问的是“主人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第八段写出了主人公什么性格?”、“谈谈你对主人公的理解”等等问题,这些都属于人物分析题,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

归纳的多了,渐渐就能够从中找到共性。

比如人物分析题,通常会有两个答题要点;一个是准确提炼出概括人物性格或形象的词语;另一个是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事迹或描述来支持它。

编一道题:

问:“《三打白骨精》中的唐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4分)

答: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里,唐僧不辨是非(1分),他肉眼凡胎,看不出白骨精变成人的模样,想吃唐僧肉。悟空为了保护他打死妖怪,唐僧还错怪孙悟空…(1分)

但是这里也体现了唐僧的善良仁慈(1分),他慈悲为怀,以为妖怪是普通人,多次阻止悟空“伤害”他们,体现了他的善良…(1分)

文章和问题千变万化,但题型的解法相对固定,以后无论我们再遇到了什么样的刁钻古怪文章和问法,只要是问人物,那我们就心中有数,都能不懵不怵。

“鉴赏题”也是一样。

小学阶段鉴赏题主要考察对修辞、描写等手法的鉴赏,所以答题要点也是两个:一个是明确点出使用了什么手法及效果,另一个是结合文章主旨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再编一道题:

请赏析“妹妹的脸像红苹果”这句话好在哪里。(3分)

答: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妹妹脸颊红润可爱的特点(1分),表现了作者对妹妹的喜爱之情(1分)。

语文阅读的题型基本上贯通小初高,方法都是通用的,区别主要在于文章难度。

以前,学校管的还不那么严的时候,有些试图证明自己的初中生,会去挑战高考试卷。面对理科卷他们经常铩羽而归,但语文居然往往考得还不错。大抵也是因为阅读的常见题型、写作的技巧这些东西他们早早就接触过,无甚可畏惧。

但是,王校长重点提醒:

题型这个东西三年级就出现了,到高考也就这点题型,这是个客观现象。但我们并不是说,你要超前学,三年级就能搞定高考题。这真的违反常理。

阅读也是如此,理论运用与实践,真正关键的是你读了多少文章、思考的深度如何,而绝不是套路的掌握是否纯熟。

阅读策略之:精读和略读

三四年级课标的要求:

2.储备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策略,粗知文章大意

三四年级我们的主流是默读。因为出声朗读速度是比较慢的,正常人的语速大约是~字/分钟。而不出声,只用眼睛浏览的默读速度更快,小学生大约能达到字/分钟。从朗读转到默读,阅读的效率大大提高。

有些孩子在从朗读转到默读的过程中,会有一个“指读”的阶段,就是虽然不出声了,但是还需要用手指在书上指出读的位置。小朋友刚开始读纯文字书,容易串行或者找不到读到哪里了,这时候指读就能起到提示作用。“指读”是阶段性行为,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一般都能够顺利转到默读,也没必要特别纠正。

以前很多专家都说语文高考改革的一大方向是让学生做不完题,很大程度是就高考卷面阅读量来说的。据统计,近些年高考语文卷面阅读量在持续增加,一般是七八千字,个别年份或地区甚至上万。

其实不仅仅是高考,初中和小学的阅读量也都越来越大。

最简单直观的一点,以往语文中考试卷多数是六页,现在试卷七八页的也不在话下了。小学试卷算上作文纸超过四页也非常常见。为了应对这种变化,我们对默读的速度和效率进行训练,很有必要。

最常见的策略就是精读和略读啦。

还是先来看一下官方的要求:《课标》中明确提到了精读和略读。

精读,重点要看孩子能不能体会作者情感、能不能结合自己生活体验理解文章。

其中: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侧重积累、理解重要词句;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侧重理解文章情感、中心思想;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在前面的基础上,新增了文章顺序和手法;

第四学段(初中)在小学的基础上,考察更综合,同时新增了其他文体的要求(主要是议论、说明这两类)。

略读就很简单,能不能快速读完,还得知道这文章大概说了啥。

要求整明白了,现在我们来“一二三看方法”。

一、为什么要区分精读和略读?

当然是为了提高阅读效率。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一个理想:读书能够超过看电视和刷手机,成为孩子获取知识的第一途径。如果所有的书全都精读,孩子时间不够,获取信息的效率太低,孩子自己的获得感也不强。这时候就需要精读和略读齐上阵了。

二、什么文章精读?什么文章略读?

需要学生思考、分析、理解的文章要精读,比如语文课文、比如考卷上的阅读理解、比如一些思辨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比如数学课本。

而仅仅为了获取知识或者消遣娱乐而读的文章,都可以采用略读的策略。

换言之,对一个日常热爱读书的孩子来说,可能70%以上的书都是略读的。

但要注意,精读和略读并不割裂。同一篇文章,可以先略读掌握大意,再精读某些字句段落。

比如说,人见人爱的《西游记》就兼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文学性(注意我是指原文而非缩略版),很适合精读略读相结合。

三、如何精读?

还是以《西游记》为例。

我们可以先为了看故事而快速略读。像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看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孩子津津有味,很快看完,很清楚故事是怎么回事儿了。略读的任务完成。接下来出场的就是精读。

精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仔细琢磨文章内容,品味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并做一些摘抄:

比如这里的“跑个猪颠风”,就非常有喜感。

或者是在文章中看到特别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也可以做点评分析。

这段话就把八戒爱挑拨离间的小性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此处不必奇怪,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对精读的训练往往都会伴随着相应的笔头任务,如读书笔记、摘抄、阅读题等。“不动笔墨不读书”,指的正是精读。

现阶段课文阅读拓展的方向

科普类文本进入选择范围。

一个有趣的现象,现阶段的孩子,多多少少都开始对自然、科学、未知事物产生浓厚兴趣了。看恐龙、看昆虫、看天文地理历史……

对应着课内,一般会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说明文。

如果现阶段家长想给孩子做阅读的补充拓展,那么除了孩子感兴趣的科普类文本,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选内容。

1.课本上推荐拓展阅读书目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三四年级还有一大重难点:写作!没有阅读做底气,当然写不出好文章,如何进行写作策略练习,请持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