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中信农业产业基金投资经理王思洋IFA演讲实录
编辑丨龙秀兰
近日,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重点提到: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中信农业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坚持“以产业为依托、以科技为驱动、以金融为纽带”的投资理念,在推动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科技竞争力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在作物科学领域,公司投资国内外多家龙头种业公司、转基因性状开发公司及分子育种基因分型服务企业,并通过深度投后管理帮助被投企业打开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全球化市场空间,助推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
日前,在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白马峰会(IFA)上,中信农业产业基金投资经理王思洋以“我国种业科技崛起的“势”与“时””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中信农业产业基金投资经理王思洋发表演讲
科技+资本双轮驱动,高集中度是种业的必然
大家好,我是中信农业产业基金王思洋。中信农业产业基金持续专注于农业科技和消费领域投资,坚持基于深度研究驱动下的产业并购和整合。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我们在投资研究的过程中,离真正的产业运营还有很大的鸿沟和差距,所以说我们也在尽量地通过投资实践去总结、去梳理投资的逻辑,持续向产业一线人员学习。今天我汇报的也是有关我们在种业、生物农业行业投资的总结和研究的成果,可能会有一些理解不深入、不到位的地方,请各位产业的前辈多交流、多指导。
今天我的分享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种业的趋势,就是整个种业行业集中度提升的逻辑。第二个是做投资需要把握趋势下的拐点,那么这个拐点是什么。最后是从投资角度出发,对于产业内的同仁们的一些建议。
从过去60年来看,种业科技是全球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从全球的玉米产量增长来看,由单产增长带来的贡献占据70%。同时,每一次育种技术的革新,都会给玉米单产增长带来斜率的提升。
从国内的经验看,杂交种子的持续换代,是我国粮食增产关键驱动。国内种子对于我国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在持续提升。以玉米为例,玉米种子每次品种的换代带来的是单价、单产的上涨,水稻品种换代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大品种推广面积的缩小,也说明育种精细化程度的提升。
从国外的趋势看,转基因技术是全球种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容的关键驱动。那么转基因技术会带来什么?是种子产品价值的提升,价值的提升包括单产的提升,也包括*素含量下降等品质的提升。价值的提升带来的是价格的上涨,过去30年,美国的种子占农资投入之比即种费比一直在提升。在巴西的案例中,每一次新的转基因性状的注入都会带来价格的上涨。价格的上涨带来的是市场的扩容,可以看到美国和巴西转基因渗透率已达90%以上,转基因农达种子的销量也在持续增长。
种子产业在科技和资本双轮驱动下,高集中度是必然。通过对比中国和美国的玉米种子市场集中度,可以看到国内前五大种企市占率之和不及美国孟山都一家企业的市占率,全球的玉米集中度也呈现持续提升的态势。
为什么说高集中度是种业的必然?第一是研发投入铸就的科技壁垒。孟山都公司长年以来研发投入占收入之比在10%左右,退市之前,孟山都的研发投入为16.07亿美元。相比之下,年中国全国种子企业全部研发投入为42.33亿人民币,仅为孟山都的38%。尤其像转基因技术这类高研发投入的研发成果,促使了行业集成度的提升。第二个是金融资本助推的产业整合。以孟山都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孟山都当时只有性状,没有种质资源,传统的一些大的企业也没有推广意向。孟山都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并购,并购了一系列传统的有玉米、大豆种质资源和有销售渠道网络的公司,强行注入转基因性状并最终实现了转基因的推广,一跃成为全球种业龙头。
目前,全球种业的第四轮整合已结束。我们也帮助了隆平高科参与了这次整合,隆平高科也借助这次的并购整合跃居为全球的第七位。
技术迭代+行业复苏共振,种业迎来向上拐点
上面是对行业的介绍,我们经常说,每个行业的集中度或早或晚都一定会提升。但是,什么时候提升?我们要抓的是拐点,现在就是拐点,现在是技术迭代和行业周期共振推动下的拐点。我们判断国内有两条技术升级主线,一个是分子育种的快速渗透,一个是转基因性状的注入。从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最大的区别是传统育种是一门艺术,而现代育种是一门科学。从育种的角度来说无非是两样,一个是种质资源的分析挖掘,一个是种质资源的利用改良,我们的分析水平从依靠经验的表型升级到依靠数据的基因型,我们的利用水平从比拼概率的杂交育种升级到基于杂交育种的、精准改造的转基因、基因编辑技术,这都跟以前有质的转变。
所以,我们先介绍分子育种,分子育种显著地提升了育种精度、降低了育种成本、缩短了育种周期。以前奶牛的育种只能在种公牛下一代的女儿产奶之后才能测试出种公牛是否是好的、优秀的牛,现在小牛一出生我们就可以对它做基因检测,育种周期缩短了4.5年,育种成本下降了92%。
分子育种应用的核心制约在于基因分型的成本,基因分型技术的升级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国内检测技术正从固相向液相迭代升级,分子育种成本下降了50%以上。传统的固态芯片全部来自进口,所以每次必须大批量团购来尽量压低采购价格,并且检测位点是固定的,必须用完一批才能产品升级。液相芯片首先在保证数据质量与固相一致的情况下,已经实现国产化,第二它的位点升级比较灵活,第三它的生产和使用也比较灵活,不需要一次特别屯集大量存货,对现金流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也是我们看好分子育种产业化的原因。
另外一个分子育种成本下降的重要原因是设备、技术、试剂耗材的国产化。在测序仪、基因芯片、高通量的工作站、试剂等等方面,国产替代趋势非常明显。我们也从中布局了部分企业。
从海外的经验来说,国内的分子育种应用还有很大的渗透率增长空间,包括作物育种、畜禽育种及水产育种等等都有非常大的应用场景。从国内来看,作物种业的龙头隆平、畜禽种业的龙头温氏、水产种业的龙头海大都已经开始布局分子育种的业务。
第二部分我介绍一下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将成为未来几年种业最核心的驱动。从海外经验来看,转基因作物放开越晚,推广越快。美国花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转基因玉米,巴西只花了五年。预期中国批准商业化种植之后也能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完成快速渗透。
从国内转基因的研发水平来看,中国企业站在巨人肩膀上。我们省去了前端的高投入、低成功率的基因挖掘等研发阶段,而是利用国外过期的成熟基因,集中攻克中间的转化体创制以及性状测试等环节。所以研发成本远低于国外传统研发路径,单个性状研发成本从国外平均的1.35亿美元下降至国内的几千万人民币。
预计中国转基因研发的发展路径将是模仿过期产品+微创新,大北农、杭州瑞丰是国内转基因性状研发领头羊。从全球来说,国际种业巨头实际上是垄断了主流基因和转化体专利。从孟山都的产品线迭代可以看到,公司一直在不断扩充抗虫谱,从地上害虫覆盖到地下害虫,地上害虫的杀虫机制也在不断丰富,除草剂的耐受谱也在拓宽。而中国转基因性状也在从第一代向第二代迭代,目前对标的还属于国外20年前的产品。我们测算整个中国的转基因玉米性状应用市场价值约为59亿元,将呈现小市场、高集中度的态势。
另外就是整个行业的周期,现在粮价周期正在快速走出底部区间。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的背后是玉米的库存消费比降到了年以来最低水平,同时种子的库存也降到了最低的水平,所以供应的缺口已经在今年出现了,预计行业至少将维持3年左右的景气复苏。
总的来说,随着技术的催化和整个粮价周期反转的共振,未来整个行业的集中度会有很明显的提升。预计到年整个玉米种业的CR10会从目前的26%提升至40%。同时玉米种子行业将从一个周期性的、与粮价高度联动的行业变成一个成长性的行业,优势企业在整个产业的发展中收获超额收益。
聚焦产业、借力资本,加速中国种业科技产业化
最后我想给一些创业者,我们的产业同仁一些建议。
第一是科研,我们定科研方向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个问题:科研有价值,产业有没有价值?我的建议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先Metoo后Meone。从科研单位的课题申报来说,要有创新,最好是原始创新,课题才有意义。但其实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倾向于先解决有没有,再解决好不好。如果一开始是奔着好不好去,可能最后有没有的问题都很难解决。以转基因性状为例,一些国产的基因实际上是很创新的,也是一个完全原始创新的新专利,但是在真正的使用效果上可能较国外20年前、30年前的成熟基因仍有差距。真正在商业化应用的时候,这些国产的产品并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先学习,再超越才是解决需求的有效方法。
第二是产品,重点